3月29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胜任力进阶计划”启动仪式暨国际胜任力论坛圆满举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胡敏教授受邀做《全球胜任力—未来大学生的标配》主题报告。
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跨国界与跨文化合作交流频繁,南信大学生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机会与挑战?答案就是培养“国际胜任力”,获得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活动开始,南信大党委书记管兆勇代表学校向嘉宾致欢迎辞。爱尔兰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 Wendy Dorman-Smith,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汝益仙,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院长印凯,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常晓林,欧洲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院士Moncef Gabbouj,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国际事务经理Sinead Day,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江波,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CEO胡敏、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邓碧云,南信大党委书记管兆勇,党委副书记闵锦忠,纪委书记周乃贵,副校长韦忠平、金自康、马嫣等出席。
管兆勇致辞
会上,金自康作南信大“国际胜任力进阶计划”方案解读。中爱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揭牌。6位国际“双创”导师受聘,Moncef Gabbouj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南信大和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签署国际胜任力培养合作协议。南信大“国际胜任力训练营”开营,管兆勇为首期学员授旗。
金自康作方案解读
中爱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揭牌
国际“双创”导师受聘仪式
导师代表Moncef Gabbouj发言
国际胜任力培养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南信大“国际胜任力训练营”开营授旗
与此同时,南信大国际胜任力论坛同时举行,论坛聚焦于国际胜任力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江波、胡敏、常晓林专家学者为师生带来精彩的主题报告。
什么是全球胜任力
21世纪跟20世纪相比较,从教育角度来说,的特点是已经转型了,原来强调知识系统的学习和获得,现在则转向能力的打造。21世纪教育只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能力培养。
胡教授从四个维度解释了全球胜任力。
个维度:对地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这里面包括分析批判性思维、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二个维度:理解和欣赏对他人的看法和价值观的能力。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学习、工作和生活,无论你来自哪里、信仰如何,都要学会欣赏和理解其他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到和而不同;
第三个维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互动的能力。这意味着你至少得会一种外语,相互包容、理解和尊重,求同存异,淡化分歧;
第四个维度:为了集体的福祉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这意味着你不能纸上谈兵,想改变世界,就要采取实际行动。
如何培养全球胜任力
·要具备与世界连接的能力
全球化浪潮分为三个时代。1.0时代是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互鉴;2.0时代则通过海洋文明形成了以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目前我们正步入全球化3.0时代,以“一带一路”为载体、以互联互通为动力、以包容天下为法则的全新时代。
“一带一路”是一个凝聚着东方智慧的伟大倡议,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连接起来,将“中国梦”与“世界梦”完美地融合起来,彰显的是当代中国人以博大的胸襟、接纳的态度、包容的姿态逐渐主导全球化的进程。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新航道一直在做事,出好一套书、办好一场活动、讲好一门课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应尽快在滚滚流淌、不舍昼夜的洪流中,寻觅到自己的位置与未来。因此,教育的视野里不可没有全球胜任力,家庭教育不可不涉及全球胜任力,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获得这种与世界连接的能力。
·要具备人文科技素养和外语能力
在谈到如何具备全球胜任力时,胡敏教授认为人文科技素养和外语能力是硬件。
胡敏教授首先分享了美国东北大学。在过去的十年,东北大学在众多的美国迅速崛起,它究竟走的是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东北大学校长约瑟夫奥威先生在他的著作《防范机器人: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一书中,提出的三个核心素养的概念,或许能窥见一斑:
个:数据素养。现在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一言一行都会留下数据,我相信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要有这种常识和概念。
第二个:技术素养。现在是一个高科技时代,我们知道21世纪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全球化,城市化,超级科技和互联网。21世纪的人才,应该要懂一些技术素养,技术操作和技术能力。
第三个素养:人性素养。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社会人越来越多地会与机器打交道,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是一个人类主导的世界,孩子们要学会相处,合作共赢。
另一个外语能力。上世纪80年代,我会把外语能力归于软实力,但对于身处全球化3.0时代的孩子来说,外语能力就不再是品,而是必需品了。
今天的大学生要想具有全球胜任力,想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有效的互动,就得具备超凡的外语能力,能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善于通过手的外语资讯来分析处理地方、全球、跨文化的问题。
要具备4个C和中国根基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清华大学在2018年发布的一则重要新闻,要求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必须上一门必修课—— 写作与沟通。这说明清华大学敏锐地意识到了未来的学生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即全球知名的4个C。
Communication 沟通能力;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维;
Collaboration 合作能力;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胡敏教授谈自己对全球胜任力的理解
“全球胜任力的概念是美国提出来的,如果只是把这四个维度拿过来,没有本土化、中国特色的话,这只是别人的概念。所以我很喜欢一个词“中国特色”,切切实实为孩子们发挥作用,真正让中国的青少年拥抱未来。我把全球胜任力的打造比喻成建造一座大厦。
地基是中国根基,我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始走上复兴的发达之路时,都会有一种回归。这是文化自信,一个国家越发达,越富强,对于其传统的东西会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很多时候你要想寻求突破的时候,往往正确的方向是走向回归,回归它的本质。不管在哪里,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走向哪里去,才是真正走向明天。”
开场节目中国鼓
开场节目爱尔兰风情踢踏舞
根据南信大计划,学校将争取100%学生参与“国际胜任力训练营”,推荐60%的同学加入到一个国际化双创团队,选拔25%的同学参加短长期出国交流项目,鼓励10%左右的同学选择“3+1”模式到外方高校培养,择优5%的同学到国际组织、国际协会、国际团队任职实习。
最后,预祝每一位南信大学子都能逐步成长为具备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