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南京新航道官网!英语,就上新航道

400-605-9009

全部课程导航

专题活动

雅思考试的学术脉络

2015-03-26 09:43来源:新航道原创作者:副总裁兼教学管理部总监 陶春   责编:南京

摘要:雅思考试的学术脉络

陶春

  陶春 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兼教学管理部总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硕士,英语教学应试。被广大雅思考生称为“雅思满分教头”。

 

  笔者十几年以来,一直从事雅思考试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中国大陆的雅思培训教师对雅思考试的研究多局限于考试试题本身,对雅思考试的历史、测试理论、测试策略和学术脉络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雅思培训的效果,甚至让雅思考生误入歧途。因此,笔者觉得非常有必要理清雅思考试的学术脉络,这样能帮助教师在进行雅思教学时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了解这些信息后,也能在备考中端正态度、拨云见日。

 

  一、雅思考试的前身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牵头,布兰登·卡罗尔(Brendan Carroll)领衔,设计和研发了ELTS测试(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ervice),这是最早测试英语交际能力的考试之一。其测试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了英国的语言学家约翰·芒比(John Munby)的学术研究,芒比在其著作《交际教学大纲设计》(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中,提出了微技能(Micro-skills)的概念,即把听说读写每一分项的语言技能可以再分为更小的语言技能。比如:阅读技能可分为略读能力(Skimming)、寻读能力(Scanning) 、理解句内关系的能力(Understanding relations within the sentences)、提取要点信息的能力(Extracting salient points)等等。芒比认为,微技能实质上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内核,如果熟练掌握了各项语言技能中的微技能,并且能融会贯通,便可具有极强的语言交际能力。当然,芒比的学术理论在学术界不乏争议,芒比本人也没有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学术理论去指导具体的语言测试。但是ELTS测试正是雅思考试的前身,而芒比的学术理论也就奠定了雅思考试的测试方向。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些阅读微技能,在现在的雅思阅读考试中,许多题目背后正是在检测考生其中一种或几种这样的微技能。

 

  二、雅思考试正式面世

 

  1986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的教授查尔斯·奥德森(Charles Alderson)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开始改进ELTS测试。1987年,大卫·英格拉姆(David Ingram)加入了查尔斯教授的小组。大卫是当时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IDP: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的代表。随即,ELTS测试被重新命名为雅思考试(I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查尔斯教授的研究小组收集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来改进雅思考试,这些资料包括: ELTS的测试效度研究报告、参加ELTS测试学生、语言教师、测试和语言学家的反馈。其中ELTS的测试效度研究报告尤其得到关注,报告中汇集了ELTS测试中方方面面的优缺点。因为ELTS测试设计了6个学术模块(academic module),包括生命科学、医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工程学和其他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相应的测试模块,因为考生基本都是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进行英语水平测试,很大程度排除了学术背景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从而保证了ELTS测试具有非常高的测试效度。但是,从现实应用的角度,这6个学术模块的设计也被认为过于繁杂,不利于推广。结合以上的研究资料,再通过广泛的学术研讨,1989年末,雅思考试的测试形式正式出炉:测试检测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学术类(A类)保留3个学术阅读模块,包括I)生命科学和医学、II)自然科学和工程、III)商科和社会学,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可选择其中的1个模块参加测试,这样设计的初衷是希望保留ELTS测试较高的测试效度,同时可以减少选择,加大推广的力度;普通训练类(G类)只有1个阅读模块;写作模块与阅读模块关联;口语和听力模块对所有考生一致。可以说,雅思考试最初的设计还是一个不完善的雏形,是一个过渡性质的产品。

 

  三、雅思考试的改进

 

  雅思考试面世后,为了保证持续较高的测试效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UC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s Syndicate)组成研究小组,一直仔细监控雅思考试的效果。直到1992年,该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和反复研讨,提议改进雅思考试,把学术类(A类)的3个学术阅读模块减至1个,即不考虑学生的学术背景,考生每单次参加测试,面对的测试材料都一样。这项提议在当时的学术界也引起广泛争议,争论的焦点是考生不同的学术背景是否会影响雅思考试的测试效度。最后大部分语言学家和测试认可,考生的学术背景固然会对雅思考试的测试结果产生影响,但考生如果具有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这种影响就会不再那么重要。这次重大变革对雅思考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正确立了雅思考试在测试材料上“非专业性”(non-professional)的特质,即不考虑考生的专业背景,着重考查考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雅思考试背后测试理论的争论必然会影响考试改革的进程。因此,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对雅思考试的改进工作直到1995年4月才全部完成。英国和澳大利亚一些专栏作家组成了团,负责雅思测试材料的撰写。所有的测试材料都按照雅思考试的标准进行了改编,并经过了预测试。这时,雅思考试的3个官方单位形成: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英国文化协会和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雅思考试的测试结果分四个单项和总分,标记为不同的能力层次,用级别(Band)0-9来标示,即我们现在习惯所说的雅思考分。而各个大学或机构在选择评定雅思考生的分数要求时,会根据具体的学科或项目内容的需求,确定考生的英语能力水平标准,从而制定不同的分数段。这种改进既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雅思考试的形式,同时又满足了雅思考试服务的对象,为雅思考试后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雅思考试的发展

 

  从1995年雅思考试的改版之后,雅思考试在考试形式和考务上也经历了一些调整:2001年7月,口语部分采用新题型。2005年1月,写作部分推出新的评分标准。2006年取消了“90天内不得重考”的规定。2007年雅思考试引入写作、口语的半分制。这些举措都是雅思官方为了保证雅思考试较高的测试效度、与时俱进的实用性和长久的生命力。另外,从雅思官方每年的调查报告中所列举的事项,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雅思官方一直对雅思考试的精耕细作和仔细维护:

 

  ● 什么人参加雅思考试?

 

  ● 什么人在使用雅思考试进行评定?出于什么目的?

 

  ● 什么人在从事雅思教学?在什么语言环境中教学?

 

  ● 考生在使用什么样的材料备考雅思?在考前经过什么样的考前培训?

 

  ● 学生、培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考生对雅思考试的测试效度如何评价?

 

  ● 学术团体或机构对雅思考试的认知如何?

 

  ● 社会大众(教育领域外)对雅思考试的认知如何?

 

  通过以上的梳理,相信从事雅思考试培训的教师和备考的“烤鸭”们对雅思考试的历史发展和学术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雅思考试检测考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内核也更加明确和清楚了。现在,参加雅思考试的基本都是母语非英语的人士,他们准备去使用英语的国家学习、工作或定居。雅思考试既然设计成听说读写四项去考查,其实就是为了帮助考生能听得懂、说得清、读得明白和写得通顺,也就是能把英语真正地使用起来。所以在这里,笔者衷心希望所有的雅思教师和考生都能体会我们新航道提出的“”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考生不要总是妄想通过捷径去获得雅思高分,而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英语使用能力,然后获得满意的雅思分数,这才符合雅思考试的宗旨。这才是雅思备考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Munby, John.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Alderson, J.C. and C. M. Clapham.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sting: a case study of the ELTS Te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2 (13): 149-167

 

  [3]Clampham, Caroline. The development of IELTS: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4]Bachman, Lyle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语言测试要略)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免费资料领取

免责声明
1、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请表明出处;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南京市中山东路189号南京图书馆东门首层(地铁2号、3号线大行宫站)
电话:400-605-9009 集团客服电话 400-097-9266 传真:+025-51865651
版权所有:新航道(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5069206